这角尾-倒马城 首页 角美故事 查看内容

讲好台商区故事(89)潘氏祖祠、古民居

2022-9-23 20:25| 发布者: 小丁| 查看: 500| 评论: 0

摘要: 潘氏祖祠,又名“花果堂”,位于白礁村栖栅(又称潘厝、沙陌)。白礁古属泉州府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二十都白昆阳保栖栅社,民国初属同安县第三区角美乡白礁保,1956年属同安县灌口区金山乡潘厝社。1957年划归龙溪县辖 ...

潘氏祖祠,又名“花果堂”,位于白礁村栖栅(又称潘厝、沙陌)。白礁古属泉州府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二十都白昆阳保栖栅社,民国初属同安县第三区角美乡白礁保,1956年属同安县灌口区金山乡潘厝社。1957年划归龙溪县辖。现属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。花果堂始建于元末,历代屡有修葺,1983年重修,按原规制保护完好。

栖栅潘氏是唐开漳潘节后裔,潘诒徽派系、仁美潘埜支系。宋绍熙二年(1191年)潘诒徽自晋江东石下径归漳,为漳州南宋祖。诒徽子二,长潘武,字淑允,居龙溪,嘉定十三年(1217年)举特奏名,文林郎。潘武子潘埜,漳浦县主簿,居仁美传子三,分福禄寿三房,其二彦珷为禄房,传四子,其三子世抚徙居栖栅,为栖栅开基祖,派下枝繁叶茂,繁衍潘厝、苏店、红桥,分派北京、云南、广东、台湾和东南亚国家。

栖栅潘氏具有开放性海洋精神,其族人闯广东,过台湾、下南洋,成为清闽省海商代表。其十六世潘鹏等渡台开基,曾引种“台湾爱玉”等;十七世潘振成,壮年南下吕宋,贩卖茶叶、丝绸、瓷器等,获利颇丰,后来由闽入粤,定居广州,从事外贸业务,清乾隆七年(1742年)奉旨开设同文行,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,成为广州海商首富,长时间担任“广州十三行商总”。其弟、子、侄活跃于广州商、政、文各界。在广州建宅第、置祠堂、筑同安街、同文街、栖栅街,同时还建书院、造桥梁,助饷济贫,传裔至今上万人,成为广州望族。

重修后的祖祠坐北向南,二进三开间,前有祭埕,砖木结构,依次为前殿、天井、庑廊、后殿,占地面积500平方米,建筑面积296平方米。前殿前廊后厅,双脊燕尾,脊置陶制龙吻二对,正中大门,东西两耳门相向,门上悬“潘氏祖祠”匾,前壁置长方形石雕透窗,门前立古花岗石雕刻石鼓一对。前埕原有石旗碣八座。西庑墙上有清嘉庆间镌刻的“河阳家规十二则”、“春冬祭祀规则”石碑各一方。后殿,单脊燕尾,六点金大屋盖建筑,脊置龙吻一对,堂上悬“花果堂”木匾,主祀开基祖潘世抚及祖考祖妣。堂联为“花县传芳植本支于百世,岐山衍派绵宗祐以千秋。”堂上原悬挂有“进士”、“翰林院庶吉士”、“内阁中书”、“振威将军”等匾十多个,堂前原有八方形、六方形旗杆座,旗杆十墩。

古民居建于清代,坐北朝南,石木结构,抬梁式木构架,硬山顶建筑风格,为一列两座二进三开间的闽南风格古大厝,左右抱二护厝,房、厅、亭共32间,建筑面积620平方米,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。

潘氏祖祠、古民居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附:文圃山麓溪山府第

溪山府第,始建于清乾隆年间(1736年),是潘振联、潘有量、潘仕成的的故居,也是潘氏望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。后因国家建设需要而被征迁,潘氏裔孙世孟先生敬重先贤,珍惜古迹文物,由其与乡亲潘兴章联合经营的漳州文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资,于2016年选在文圃山龙池岩山麓,重建府第。

新府第建设基本使用原府第始建构件和建筑材料,连大厝的天井、厝前埕的铺设都是古建石料。建成后的府第,总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为1086平方米。坐东北向西南,依山瞰海,为硬山顶燕脊尾砖木结构,三进三开间,配左右护厝。首进一厅四房两廊间一天井;中座为主体构建,亦为一厅四房,外加宽阔的厅堂过道,面积较大,两边山墙开有耳门。后座与中座之间为天井,该座中设厅堂,两旁各有两房一厅。主体建筑与两边厢房之间设有“过水亭”,各有两个宽阔的天井,左右厢房共有厅房16间。整座府第房间共32间。府第前铺设石埕、砖埕,投池,周围种满各类花草,把府第衬得更加美丽。


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图文推荐
热门排行